三产
 
 
当前位置:
首页>服务业管理>调研分析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以海宁为例)
发布时间 : 2017-11-15   来源: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需求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下游环节,与制造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不仅对扩大县域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层次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对制造业转型提升发挥出特有的乘数效应。814-8月18,本小组成员有幸参加了嘉兴市特色楼宇与生产性服务业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感悟颇多。近年来,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现结合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一、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20171-6月,全市实现规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5.16亿元,同比增长71.4%,占到规上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5.4%,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上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2.2%,规上生产性租赁服务实现增加值706万元,同比增长14.4% ,规上商务服务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54.4%,规上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实现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116.9%。全市亿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到64家,占到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68.1%,共实现营业收入81.62亿元,占到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总收入的68.2%

(一)发展的优势。

1.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为海宁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海宁市拥有经编、皮革和家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以及太阳能、装备制造、电子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基础。2016年,海宁经编、皮革和家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分别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1.44亿元、110.04亿元和149.83亿元,太阳能、装备制造、电子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9亿元。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品质革命的推进,对能够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形成极强的发展需求。目前海宁市经编、皮革和家纺等特色产业已经开始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十三五”期间,海宁市还将培育时尚产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千亿产业。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以及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落户等带来的人才储备机遇,海宁将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迎来较好机遇。

2.政策环境和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013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推进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消费升级。2014年,国务院特别就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浙江省提出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广泛涉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海宁也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宁市服务业发展导向地价修正系数的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楼宇经济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我市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态加快涌现,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创投基金等金融业态蓬勃发展,建立了以“淘科技”为核心的科技大市场,被列为首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海宁潮”国际博览会影响力日益提升,海宁皮革城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在全省扩面推广,2015年被列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试点,并成为全国三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之一,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重点产业全面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6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26.83亿元,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10.49%,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34.3%提升至2016年的43.9%,第三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比重进一步增加。“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引进银泰商业综合体、开元高星级酒店商务中心、金钻天地、万纬物流等重大服务业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约453.16亿元。32个重大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16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95.62亿元,较2010年增长190.5%。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入选全省首批服务业强县(市)试点,创新发展旅游业、商贸会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业等服务业八大重点产业。目前虽然商贸会展仍占主导地位,但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已快速发展,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集聚优势。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把集聚区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已初步呈现分类集聚态势。依托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经编总部商务区、海宁中国家纺城三大专业市场而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海宁(中国)皮革城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海宁家纺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被评为嘉兴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海宁(中国)皮革城引进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业态,发布中国海宁皮革指数,上线“海皮城”电商平台和“皮城金融”互联网金融平台;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成经编商贸科创中心,海宁家纺城建成家纺城国际贸易中心,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互促共进的格局。此外,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电子商务园区、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科创智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平台项目积极推进,集聚效应正在放大。

5.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提供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我市位于上海、杭州、宁波三市交汇地区,在长三角和环杭州湾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接收经济辐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网络化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使海宁成为环杭州湾中心城市乃至长三角重要城市间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真正构筑起一个海陆空、铁、公、水立体化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使海宁对外联系更为便捷畅通,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内统筹配置和运用各类资源,主动参与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未来,我市可以大量接受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还可以接受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辐射,提升科技研发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杭州城市的加速东扩,市区企业总部、研发机构、专业市场、物流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向周边县(市、区)转移,将使海宁西部凭借与杭州的零距离甚至负距离优势直接成为大杭州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快承接杭州地区外溢的中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

5“互联网+”、云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将加快海宁服务业技术手段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升级。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市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形成了“海皮城”、“皮城金融”、“布衣之家”等电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在海宁服务业相关领域的持续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传统服务业技术手段更新、运作效率提升、影响范围扩大、商业模式变革,成为推动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动力。

(二)面临的问题

1.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批发、商务等传统行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而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如2017年上半年规上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实现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116.9%,总量占到规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64%,但规上信息服务、规上生产性租赁服务、规上生产性支持服务等的占比均在3%以下,总量很低、增速不高。从企业情况来看,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特色不鲜明,总体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市85家“兴海工程”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只占3家(吉恩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方元物流有限公司)。

2.缺少综合性和平台性项目。从近几年的招商情况来看,落地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重资产类的总部商办、物流、市场项目,并且这些项目大部分已在全市各区域布点落地并已体现投资,而综合性、平台性项目以及高端的轻资产类生产性服项目招引不足,由于这类项目产出周期较长,无论是从政府招商层面还是从企业自主投资来看,发展新兴产业的意愿不强。比如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等科技服务业大多由企业自身建设,一般仅为所属企业服务,而不提供开放式服务;各种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大多依附于行政单位,缺乏市场意识;生产性服务产品在营销方面,还没有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3.发展要素制约依然存在。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价格也相对较高,且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生产性服务业享有的水、电等公共资源的价格,大多也高于居民和工业享有价格。生产性服务业从业者大多缺少贷款抵押物,而创新型金融产品稀缺,难以寻求到现有的融资金融产品。同时,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还面临大都市虹吸的挑战。目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从原有的县域经济向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转变。对外交通的便利通畅必然会带来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的流动加快,海宁在地理空间上位于杭州和上海两大都市的中线,而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已在服务业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随着长三角大交通格局的形成,高中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向中心城市转移、集聚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小城市人才发展将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

二、下阶段期间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举措

下阶段,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立足现状,坚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选择市场需求大、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增长潜力大的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一)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海宁的产业实际,至2020年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

1.现代物流业。以长安国际物流园区、阿里巴巴智能骨干网等为重点平台,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等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仓储基地。以海宁电子商务产业园、海宁智慧城快递园等平台为基础,形成集聚优势,建设服务本地特色产业、辐射苏浙沪的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全力推进“海宁港”建设,稳步推进“五区十四码头”开发,重点加快环城河(海昌)作业区中远普泰国际物流园建设,发挥海河联运和保税优势,完善仓储、分拨、集拼、配送、冷链等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物流,拓展国际物流、通关报检、市场交易和跨境电商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强化与上海港、宁波港等海港联系,打造综合型港口物流基地。支持物流企业开发网络信息系统、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

2.现代金融业。挖掘海宁本地民间资本潜力,鼓励本地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建设,鼓励现有民营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大力发展本地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集聚本地金融总部,培育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体系,推动更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择机实现挂牌上市。鼓励金融机构采用信用贷款、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基金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保理机构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充分发挥科技银行金融服务功能。重视与知名创投公司战略合作,以众创大厦、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中心为主平台,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和投资路演活动,实现“投资+信贷+担保+保险+证券”全链条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等支持力度。

3.会展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会展主体,鼓励举办符合海宁市产业导向的规模会展。借鉴上海“世博会”、杭州“西博会”经验,做大会展平台,做响“潮博会”品牌。以皮革制品、经编、家纺、太阳能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性会展项目,重点培育皮革博览会、家纺博览会等向精品化、专业化展会方向发展。

4.信息研发设计业。培育壮大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信息数据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现有专业市场实施信息化改造,建设智慧市场。深化第三方特色交易平台建设,巩固发展海宁产业带、海宁中国皮革城电商平台等现有特色平台。结合海宁产业特色,鼓励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服装、环保等特色产业中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上述领域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依托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支持一批设计机构的发展。壮大时尚产业,着力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大力发展时尚服装服饰、时尚皮革制品、时尚家居用品、特殊用途经编产品及光伏、光热产品研发技术等。

5.科技服务业。围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向重要平台集聚,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和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为导向,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专利交易、科技成果转移等服务。大力推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引导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优化推广“淘科技”和科技服务商城,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市科创中心孵化器,鼓励搭建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加速器和标准厂房,优化构建从苗圃、孵化、加速到规模化的完整孵化培育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依托浙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科技服务业特色楼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猎头、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等人力资源服务。围绕经编、皮革等产业发展,建设提升国家级检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扶持企业管理服务、会记审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市场管理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服务等民营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6.电子商务。大力实施“电商换市”,鼓励现有专业市场实施电商化改造,推广O2O模式,推进海宁跨境电商产业园、盛天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巩固发展皮商圈、虹越花彩+商城、海皮城等现有特色平台;打造专业布艺家居电商平台,谋划建设“美帘社”;扶持壮大帘到家、布艺之窗F2R等电商企业,争创省、国家重点电子商务企业。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对接市场采购海外仓、第三方跨境产品批零商,为其供货,逐步转型为具有进出口双向业务的跨境商品上游B2B供应商,尽早启动韩国商品在国内的B2B业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商标注册创建自有网络品牌,通过全球、全国性电子商务大型展会,线上线下营销海宁品牌网货。

(二)海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载体。

2020年,以增强集聚辐射与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布局,以服务业特色小镇、服务业集聚区等为抓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

    1.海宁(中国)皮革城(皮革时尚小镇)。以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导向,积极加快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国际原辅料中心、设计中心、批发中心三大中心建设,以皮革时尚小镇等项目为具体抓手,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线下夯实基础、线上拓展空间,努力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高效,整体打造创新能力强、国际合作水准高、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2.经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智慧创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工业设计、研发检测、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企业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统筹推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沪浙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海宁第二金融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智慧创意中心“两园三中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和全市领先的新经济园。  

3.家纺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继续组织举办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适时推进对老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和新旧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和现代化设施建设为手段,打造商贸展示区;重视电子商务功能培育,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入驻;建设集家纺产品贸易、会展、设计研发、电子商务、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服务业区块。

4.鹃湖国际科技城(科教小镇)。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为依托,充分承接国际合作带来的产业外溢,重点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同时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以“众创空间”等新型载体为切入点,打造海宁高端创新创业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制和要素保障

(一)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文件精神,结合海宁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和“打造时尚潮城 发展时尚经济”实际,科学制定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下阶段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分阶段确定发展目标任务。个性化定制时尚产业政策,以扶持时装相关设计、会展、批发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重点,从鼓励引进服装设计企业,鼓励企业办展办会,鼓励时装销售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服装市场主体等角度出发,进一步集聚时尚资源,延伸时尚产业链,全力推动时尚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在建立服务业投资母基金的同时,尝试在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立服务业产业子基金。对已经确定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研发设计等细分行业要进一步明确下阶段工作重点。

(二)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性项目的培育和引进。对生产性服务业平台项目的布局研究,立足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智能厨电、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在特定区域谋划一批集设计研发、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平台性项目,推动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再造,加快制造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要加快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平台类、孵化类的设计研发、高端定制等项目,提升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例,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分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强化对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构建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重点客商、重点项目的跟踪和洽谈,聚焦北京、上海、广东等服务业发达地区,抓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

(三)以培育特色楼宇为载体加快引进沪杭外溢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充分发挥融杭接沪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依托杭州地铁走廊、创新走廊、钱塘江走廊和护嘉杭G60科创走廊,积极承接杭州“两区两会”和上海“四大”中心、自贸区、迪斯尼乐园等辐射,结合全市56幢商务楼宇的产业定位和业态布局,在文化影视、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择优招引引领性强、效益好、体现城市集聚功能的企业入驻,同时注重推动各楼宇功能定位和业态布局差异化、间距化发展,促进各种类型楼宇有机融合,着力培育一批贸易商务楼、金融楼、外贸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现代物流楼等专业化、特色化楼宇群,依托集聚高端业态提升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一楼一策”模式,因楼制宜制订精细化服务菜单,加大楼宇入驻企业“三名”工程培育,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分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强各方面的资源和政策扶持,促进入驻企业提升规模档次、产业层次和品牌影响力,切实将商务楼宇打造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创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需求。要结合“低小散”整治,着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扶持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再造;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加快制造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要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变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引进、推广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鼓励自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要鼓励开展工程项目、工业设计、产品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工艺诊断、流程优化再造、技术培训等服务外包,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

(五)支持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建立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对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会的指导。促进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实施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在研发设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指导成员单位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品牌知识产权布局,提供行业知识产权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保护创新积极性。

(六)加强人才要素保障。结合省“千人计划”和海宁“潮乡精英引领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建立服务业人才、智力柔性引进机制,通过短期服务、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高学历人员来海宁市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七)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二次”开发,引导鼓励企业在符合政策、法规及规划的前提下,实施“零增地”建设,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供给;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大工程争取土地点供指标,确保优质项目落地。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在水、电、气、用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同价机制。

(八)加强金融服务保障。鼓励企业借助资本重组、兼并、上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上市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鼓励引导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进行资本运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贷款、票据业务和海外融资等方式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开展债务融资。建立融资创新奖励机制,对在本地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机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按融资规模给予适当奖励。(来源:服务业发展局  曹立群)

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