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援助

海宁市“脚板+指尖”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2017-10-24   浏览次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海宁市司法局践行“脚板+指尖”服务理念,用足“脚板”跑下去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性工作,用好“指尖”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掌上”公共法律服务。

一是密织平台让服务传到“神经末梢”。一是实体平台落实基础。在建立五星级市级平台的基础上,重心向镇村两级下移。各镇服务站发挥青年律师挂职司法所长助理模式充实力量。扩展各站服务能力,在重点镇实行法律援助审批权下放。推动司法鉴定、公证资源下沉。设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组织司法行政干部以结伴法形式,同步参与法律服务。二是微信塔群弥合缝隙。率先全面建立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塔群”,形成“一村(社区)一联系点一法律顾问一微信群”的农村法律服务新模式。制定公益法律服务微信群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制度规范运行。建成包括法治案例库、信息推送库和法治类公众号资源库的微信群云盘资源库,方便各级联络员、群主使用。“微信塔群”的高效运作有效的弥合了实体平台之间的运作缝隙。三是自助服务点传到末梢。在全市人群集聚区、市郊结合部、老集镇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选择具有公益心的店主的便利店设点。店里放置“法惠民”自助服务架,设置“想调解、求援助、找律师、办公证、要鉴定、综合服务”六个栏目,放置对应手册。手册全面介绍各类法律服务项目。六个栏目对应设置微信二维码,扫描关注后,即可享受相应的服务及资源点导航。通过对店主的培训,为群众提供引导帮助。发挥“点”的信息汇聚辐射功能,让服务主动“跑”到群众中,延伸到“神经末梢”。

 二、烹调产品让服务迎合“大众胃口”。一是让法治文化跑步。打造亲民阵地,全面推进市镇村组四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法治文化小镇”、全省较具规模的法治文化主题园,全省首批组级法治文化阵地。构建自助法治阅读,在景点街区、车站、公园等人员流动密集区,融合书香驿站、农家书屋等阅读阵地,打造法治“三味书屋”。其中的“共享书屋”可以扫二维码借还书。创建“海派”法治文创作品库。开展法治文创作品大赛,与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等合作,为群众提供乐见的法治作品。二是让惠企便民组团跑步。建立“产城融合发展带”法律服务团,参与引发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提供公证、法律评估、风险预警、协议起草等方面的法律服务。建立楼宇经济法律服务团,开展“一楼一所”结对,为楼宇业主、物业及入驻企业等提供法律服务。发挥“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顾问团、市家纺知识产权调委会作用向企业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创企业法治学校、法律顾问讲座等平台,结合“法律进市场”活动,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三是让服务于指尖上跑步。除了新建立的微信塔群、自助服务点外。早期建立微信公众号组团,以“海宁司法”公众号为首各司法所公众号为辅打造掌上服务平台。其中,“海宁司法”设置“享服务、学法律、微互动”三大版块,每个版块之下设立若干栏目提供特定的法律服务。组建“海宁12348”微信群,由十位资深律师、十位政法干警、十位其他相关专家进驻群内,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三、锻造队伍让服务做到“各有所才”。一是强化律师团队建设。以党建促进律师队伍建设引领参与公共法律服务。打造 “e线先锋”律师行业党建品牌,入选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优秀案例。形成“一支部一品牌”项目,如“掌上律师”“法律超声波”“红立方驿站”等子品牌。成立嘉律师协会海宁分会,加强自律管理。注重律师能力的培养,每年开展律师论文评选、辩论赛、实务论坛等,曾举办全国首个县级法官-律师实务论坛。今年,公检法司律校6家联合举办法律实务论坛。二是强化普法团队建设。实施“十百千”宣讲工程,组建一支以国家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学专家、院校教师等为主体的“千人”普法宣讲队、“百人”普法讲师团和“十人”普法顾问团。依托周一夜学、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为契机,合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城市文化家园、企业法治学校、法治副校长讲座等平台深入开展宪法相关法和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三是强化调解团队建设。制定调解员能力提升工程,命名为“攀高计划”。建立人民调解培训“四库一基地”,建立“周一夜学、周二讲堂、周三夜市、周四实习、周五晨会”为一体的“周训制”,通过岗位练兵、现场服务、实岗轮训和案例研析等形式,实现调解干部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结合村级调委会换届,在全省首推行村(社区)调解主任“心事清单+履职承诺”,实现调解主任离任不离心、上任有信心、在任更用心。实施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管理,明确四级成长阶梯。试点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纠纷调解,构建联系群众、促进稳定的新平台。

作者:  来源:海宁市司法局 【收藏】 【打印】 【关闭】
无标题文档